企業破產關門的六大主因之一:市場銷售不佳,營收下滑
企業銷货衰退,是惡性循環的開始。銷貨不振產生的蝴蝶效應,會造成毛利遞減,經费負擔日益加重,導致會計決算時必然發生赤字虧損;又因资金短缺,勢必要向外借款彌補,若業績持續不振,沒有大筆收入進帳,自然無力償還债務,又因资金調度愈來愈困難,加之赤字虧損日益增大,造成虧損直線上升,最後雪上加霜,借款過多,成為引爆財務危機的導火線。
銷货不振,收入馬上大幅減少,最容易導致企業資金周轉不靈。為什麼銷貨不振?
不外乎來自以下幾個因素:
A)銷售力不足
公司規模大小是生存關鍵,公司規模小,很難找到客戶。
B)缺乏經營資源
缺乏非常龐大的人脈關係,業績落後同業甚多,競爭不過。
C)缺乏品牌意識
沒有辦法掌握顧客需求的變化,也沒有建立差異化優勢,適應不了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。
D)公司砸掉一個好品牌。
企業破產關門的六大主因之二:管理合作夥伴關係不佳
Spectrum CEO湯瑪斯-法雷爾(Thomas Farrell)在大學時開始第一次創業,主要經營放在汽車上的移動廣告業務。
法雷爾與一位老朋友一起創辦了這家公司,管理鬆散和合作關係不明確導致經營情況並不好,直到確定了法雷爾是最大的收入來源後,公司的運轉才好轉。從這一點來看,友誼變成了“痛苦的事情”。因為雙方沒有合同,也不能達成一個雙方都同意的買賣協議,法雷爾只好離開公司,最終那個公司失敗了。合夥關係的改變及分拆,也是造成公司走向衰敗命運的原因之一!
股東之間如何訂定協議,如何在最終要拆夥或離開公司時將股份進行有效益的安排及處理?
同時經營者與技術者如何進行職能分工?
都會是合夥型的股權結構企業重要的課題!企業破產關門的六大主因之三:公司人員擴招太快
公司急於搶佔市場或急於吸納人才所進行的分紅計劃,都是公司高速擴張進而錯看市場需求或人才的主因,如美國互聯網行銷公司MWI公司的CEO Joshua Steimle在上大學時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,他犯下了企業家們常犯的錯誤--人員冗餘。
“我雇傭了一個CFO和一位銷售副總裁,並給他們每人10%的股份。這兩個雇傭上的錯誤在公司最脆弱的時候拖垮了企業,我應該僱用一個普通人來管理銷售。”
最終,他讓CFO離開了,但為了拿回那10%的股份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,幾年後不得不因為虧損而將公司賣掉!
企業破產關門的六大主因之四:過度依靠財務融資及自有資本短少
負債過多和自有資本不足,都容易讓企業陷入財務周轉不靈的絕境。尤指中小企業先天資金不多,為了能以小搏大,多數經營者都知道借力使力,利用財務槓桿原理,透過借款來籌措資金。
不過,錢借愈多,負債愈多,負債的利息就愈沉重。如果生意鼎盛,還可以將正常營運的資金用來支付開支,但是,萬一外在經營環境惡化,銀行又緊縮銀根,要求擔保品,才願意貸款,經營者勢必借貸無門,只好兵走險棋,踏上賤價競銷的不歸路。
在舉債經營的過程中,若不能有效增加盈餘,會讓公司暴露在高度財務風險下,若因為財務狀況不佳導致下市等處分,吃虧的終將是債權人。因此,在放帳過程中,除了要積極觀察公司未來成長性之外,更需要考慮該公司的盈餘狀況。
同時當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取得必要的资源和專業人才,企業領導人的願景就變成海市蜃樓。目前金融機構作風傾向保守,大都採取緊縮政策,經常在緊要關頭把資金抽回去,外來財務資源的中斷,也會成為企業倒閉的另一個主要原因。
企業破產關門的六大主因之五:錯誤的策略及危機管理能力不足
不當的企業價值觀、無效的經營管理及銷售策略、對競爭者估計錯誤等等,並包括創業理念與競爭策略的錯誤,由於這些策略關係到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,因此,這也是導致失敗的最重要的主因,同時當企業發生較大的錯誤或事變時,也往往欠缺應對經驗和解決辦法,危機處理的失當與錯誤,最後終將讓企業走向敗亡的坎途!
企業破產關門的六大主因之六:炫富及企業主過度自負
不久前,美國許多趾高氣揚、不可一世的企業CEO紛紛中箭落馬,連帶拖累原本所屬的公司。哈佛大學知名心理學家麥可•考教授認為,許多被迫下台或岌岌可危的知名CEO,都具備自戀性格。例如博多曼集國(Bertels-mann)前CEO米德霍夫(Thomas Middlehoff)、
世界通訊公司(WorldCom) 的前CEO艾伯斯(Ber nie Ebbers )、美國電話電報公司(AT&T)旗下康凱斯特公司(Co mcast)的董事長阿姆斯壯(Mike Armstrong)等都是。
過去,自戀性格的領導人,受到世人認同,因為利大於弊,他們的優點是能夠描繪足以改變世界的願景,勇於承擔風險、獨立思考及採取行動及會以無比的熱情和毅力追求他們的願景。
但這類領導人同時擁有致命缺點,對他人的批評過於敏感、難察雅言、面對外界奚落質疑容易生氣,甚至不惜孤立封閉、鉆牛角尖、好大喜功。
自戀性格的領導人由于欠缺策略智慧,無法制衡本身的特立獨行、好行險招,及不肯察納雅言,很容易讓企業關門大吉。
企業離破產還有多遠?這句話應該放進中小企業家的辭典中。只有企業懂得離破產還有多遠,才能讓企業活得更久。
當企業保持一種危機感與緊迫感,變革才會變得緊迫,提升才會進入日程,企業才會充滿活力與生機,才能實現基業長青!